(本文为能源集团“我与山能共成长”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:青岛中兖 孙亚群)
二零一三年夏,当顾兴振拖着行囊步出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校门,青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水汽拂面而来。这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班级留言册上郑重写下“愿为星火”的誓言后,便转身汇入新汶矿业集团的浩瀚星河。谁也不会想到,这簇微弱的星火,将在山东能源十二载的淬炼中,绽放出璀璨光华。
初入职场——从英语书生到贸易尖兵
一入职,顾兴振即被派驻蒙古国,协助新矿集团一个铁矿项目的运营管理。在乌兰巴托办事处,他凭借外语专长,穿梭于地矿、环保等政府部门之间,悉心维护政企纽带,为采矿手续的获取与延续筑牢根基。人手短缺,他便身兼数职,潜心研习财务,迅速从“门外汉”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全流程核算会计。温都尔汗的露天矿场上,也常可见他追随工人“打下手”的身影,孜孜汲取开采工艺与指标检测的学问。
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二零一五年的寒冬。一场暴雪骤袭,为争取紧急通关许可,顾兴振裹紧厚重羽绒服,在零下三十多度的边境口岸苦守两昼夜,反复与蒙方海关沟通斡旋。直至首趟矿砂专列缓缓启程,他才惊觉棉鞋早已被雪水浸透,双脚冻得失去知觉。
这段异国淬炼的岁月,日后成了顾兴振茶余饭后的轶事。他常自嘲当年为亲朋代购羊绒围巾的“狼狈”,引得众人开怀。然而每每笑谈散尽,独坐静思,他忆起的,仍是乌兰巴托办公室内,就着《铁矿石贸易与检验鉴别》苦读到深夜的青涩身影;是那个曾囿于单词书册的文弱书生,在一次次风霜砥砺中,意志如铁、信念弥坚的蜕变历程。
正是在这充满挑战与锤炼的征程上,顾兴振淬火成钢,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贸易尖兵。
重组时刻——于改革浪潮中勇擎重担
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三日,注定在山东能源发展史上挥就浓墨重彩的一笔——原山东能源与原兖矿集团强强联合,新山能应运而生。此时的顾兴振,已履新青岛中兖贸易有限公司综合办负责人,全面投入重组期的企业文件梳理与部门协调工作。
经历过蒙古戈壁零下三十度的严寒,在二连浩特口岸与外商据理力争的顾兴振,面对案牍纷繁,已然从容自若。昔日暴风雪中锤炼出的跨国合同处理能力,令繁杂报表条理分明;煤灰飞扬货场里打磨的细致耐心,使数据核验明察秋毫。
重组初启,办公室文件堆积如山。为确保三十七份核心文件高效过审,他与同事开启了“白加黑”的奋战模式。协调会议二十一场,整理归档文件逾百份,逐一厘清岗位职责,反复对接部门负责人……饿了就吃泡面,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。“那段时间,综合部的灯光常亮至凌晨,同事笑称这里是‘青岛中兖不夜城’。”顾兴振回忆道。
风控前沿——以来时路守护航线罗盘
在山东能源这艘巨轮上,顾兴振的航迹始终紧随战略重心。伴随集团加速布局现代物流贸易产业,营贸公司明确了“建设国际一流大宗商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商”的新使命。二零二四年底,当顾兴振站上企业风控中心负责人的新起点,众人深信,他那独特而宝贵的历练与卓越的应变之才,必将使其在新岗位上从容绽放,再展华彩。

图为顾兴振在堆场盘点铁矿石
大宗贸易的本质,是“以专业洞见驾驭市场之不确定性”——其核心竞争力,归根结底系于风险管控之力。换言之,贸易即是对风险定价的经营艺术。
立于风控新起点,顾兴振将十年积淀的复合经验熔铸一炉,锻造出守护企业航线的精敏罗盘:国际贸易淬炼的全局视野,令他对市场风险感知敏锐;基层管理积累的实操智慧,使风控制度更接“地气”。他带领团队创新构建“全链条、数字化”风控体系,将过往经验教训悉数化为防控基石,借鉴国际贸易信用证模式优化付款流程,融汇综合办协调精髓建立跨部门联防机制。
上周五下班后,见他站在新迁入的山东能源青岛区域总部大楼前凝神远望。
“想什么呢?”我问。
他微微一笑:“想起十几年前初赴蒙古谈业务,人手奇缺,唯我这么个‘不像样’的翻译独挑大梁。你看如今,山能已是二十万人的星河。”
诚然,顾兴振的十二载成长轨迹——从青涩学子蜕变为复合型精英,既是无数山能人奋斗征程的缩影,更是山东能源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这条前行之路,深深镌刻着个人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印记。
而今,从黄海之滨的繁忙港区到澳洲的辽阔海岸,从传统煤炭码头到新兴海上风电矩阵,在这片生机无限的能源热土上,每位山能人正以专业与坚守,挥毫书写新时代的能源华章。这些奋斗的足迹,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来时路标,更是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。在与山东能源同行的征途上,我们皆以各自的方式,为这幅壮丽的能源画卷,增添着动人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