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为能源集团“我与山能共成长”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:青岛盛隆 李伊斐)
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办公室,我站在山东能源青岛区域总部大厦21楼的窗前,望着胶州湾的海面泛着粼粼波光。这是我入职山东能源的第三年,也是在这座崭新总部大厦工作的第三个月。作为一名00后行政人员,我的工作轨迹似乎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“能源人”相去甚远——没有下过矿区,没见过采煤工作面,甚至连矿上的老职工都未曾谋面。但在整理文件、筹备会议、撰写材料的日常中,我逐渐触摸到了这个庞大能源模块跳动的脉搏。
记得2022年7月刚入职时,正值能源集团联合重组后的关键时期。作为应届毕业生,我被分配到青岛盛隆公司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。第一天走进临时办公楼,看到墙上“打造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”的标语时,内心充满迷茫——我这个做行政管理的小姑娘,能与这样的宏伟目标产生什么联系?

图为正在处理工作的李伊斐
我的工位上堆满了待整理的档案盒。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小李,把这些年的重要资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好,集团正在完善数字化档案系统。”翻开那些泛黄的文件,我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。1998年的生产简报上,记录着某矿区创下连续安全生产1000天的记录;2008年的工作记录里,详细记载着工人们在暴风雪中抢修供电线路的事迹。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张夹在文件间的老照片:一群戴着安全帽、满脸煤灰的矿工,在井口举着“安全生产1000天”的横幅,他们的笑容在照片里依然那么灿烂。我忍不住打开电脑,在集团网站上搜索起这些老矿区的历史。
屏幕上的老新闻一条条展开……这些文字像一扇扇窗户,让我看到了从未接触过的世界。报道里提到的那些名字——“掘进能手”王师傅、“机电专家”李工,他们现在在哪里?还在为集团工作吗?
午休时,我端着餐盘坐到一位同事对面,他父亲曾是位老矿工。“你看的这个矿区啊,”小刘指着照片说,“我爸当年就在那儿工作。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,但工友们特别团结,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。”
“现在这些老矿区都怎么样了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大部分都转型啦。”他划开手机相册,给我看他父亲前两年回老矿区拍的照片,“你看,这里现在改造成了光伏发电站,那边建起了仓储物流中心。我爸说,虽然现在不下井了,但还是在为能源事业做贡献。”
下班前,主任来检查工作进度。“做得不错,”他翻看我整理的目录,“这些历史资料很宝贵,是集团发展的见证。”临走时,他指着墙上“忠诚奉献”的标语说:“咱们做行政工作的,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,但把这些故事传承好,也是一种贡献。”
在青岛的办公室里,我们这些年轻人常常自嘲是“没见过煤矿的能源人”。但上个月研究宣传素材时,一段视频让我泪流满面:老矿工把用了二十年的矿灯交给年轻技术员,新老交替的画面后,是现代化智能矿区的镜头。我突然明白,联合重组不是割裂历史,而是让不同岗位的山能人成为托举未来的不同支点。
现在,每当我在大厦里看到保洁阿姨认真擦拭“山能精神”展板,听到食堂师傅谈论今天要准备多少份加班晚餐,或是发现保安大叔把盆栽摆成“山能”字样,都会会心一笑。这座玻璃幕墙构筑的现代化大厦里,流动着同样的血脉——或许我们不用亲自下井,但每个准时送达的文件、每场顺利召开的会议、每篇精心打磨的稿件,都在为前方提供着另一种“能量补给”。
雨滴敲打着玻璃,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弹奏。我停下敲键盘的手,望向朦胧的海面。在这座面朝大海的现代化大厦里,我终于懂得,山东能源给予我的不仅是体面的工作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同与归属。这让我想起主任常说的话:“从矿井到港口,从矿区到写字楼,咱们山能人散布在不同坐标,但都在绘制同一张蓝图。”是的,在这座面朝大海的总部大厦里,我这个00后行政人员,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能源坐标。
海的那边是什么?小时候我总这样问父亲。现在我知道了,海的那边是山,是埋藏着光和热的矿山,是我们山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。而我,一个从未下过井的行政人员,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找到了自己与这片黑色土地的联系。
明天清晨,阳光依旧会准时造访我的办公桌。但我知道,有些光芒来自更深的地方——那是地心深处矿工头上的灯光,是联合重组时前辈们眼中的希望之光,也是如今我们每个山能人心中不灭的信仰之光。
在这扇看得见海的窗前,我许下心愿:愿做一株生长在能源沃土上的向日葵,始终追随着企业的光芒,用自己的方式,讲述属于所有山能人的成长故事。